通知通告

新闻类别:通知通告
2020-01-09

【会议通知】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前沿青年团队 前沿探索论坛第56期 ——第四届免疫光子学研讨会会议通知

为了推动光学分子成像在免疫学研究中的应用,促进交叉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促成相关研究领域科学家之间的实质性合作,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生物医学光子学功能实验室张智红教授团队拟定于20200110日,在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召开“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前沿青年团队探索论坛——第四届免疫光子学研讨会”。会议旨在了解和探讨光学成像、转录组学、器官芯片、精准介观测量新技术新方法的最新前沿进展,及其在肿瘤诊疗和免疫学研究中的应用。

主办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

承办单位:

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生物医学光子学功能实验室

指导专家:

田  捷 教授,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顾忠泽 教授,东南大学

王雪梅 教授东南大学

万  瑛 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沈关心 教授华中科技大学

报告嘉宾:

王雪梅教授,东南大学

报告题目:基于生物自组装功能探针的肿瘤精准诊疗研究

万  瑛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报告题目:免疫组库维度解析免疫系统

赵远锦教授,东南大学

报告题目:仿生器官芯片

郭安源教授,华中科技大学

报告题目:癌症大数据分析平台

张智红教授,华中科技大学

报告题目:免疫光子学与精准介观测量


会议日程:

  • 20200110日(周五)上午报到

  • 20200110日(周五)下午会议


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前沿青年团队探索论坛

——第四届免疫光子学研讨会


会议地点: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D302会议室   会议主持人:张智红

335C


指导专家与报告人简介

17AAF

田 捷

工学博士,IEEE FellowIAMBE FellowSPIE Fellow。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两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中国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兼中国自动化学会模式识别与机器只能专业会员会主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分子影像学专业委员会主任(首届),分子影像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北航-首医大数据精准医疗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分子影像、医学影像、脑功能成像、生物特征识别与加密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在相关领域的理论算法、关键技术、系统设备和实验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成果,以第一完成人获得2003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第一完成人获得2010、2012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获2012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以第一完成人获得2003年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以及2005年度信息产业部重大发明奖和第十五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2009年获得WIPO国际最佳发明奖和中国专利优秀奖;已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与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二百余篇;撰写出版专著多部;获得美国授权发明专利一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公开国际PCT专利5项。


48119

顾忠泽

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创新团队及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负责人,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院长、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生物材料与医疗器械研究所所长。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海外杰出青年基金、国家863、科技攻关、江苏省自然基金、江苏省工业支撑计划等多项科研项目。在国际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他引10000余次,授权专利45项,转让6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奖励7项。


12651

沈关心

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免疫学研究所副所长、免疫学系主任。医学免疫学国家精品课程(网络教育) 和医学免疫学国家教学团队负责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主持的科研项目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2002年,2007年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主要从事分子免疫、肿瘤免疫和病毒免疫研究。负责承担完成国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973项目共10余项,发表SCI论文50余篇。主编教材和专著10部。其中主编的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获2005年全国高校医药优秀教材二等奖;副主编教材供研究生用《医学免疫学》获2002年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湖北省免疫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湖北省医学会理事、武汉市微生物与免疫学会主任委员。


19C3A

王雪梅

东南大学生物科学医学工程学院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已承担和主持过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973计划课题、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课题等研究项目。近年来在纳米医学与生物医学传感及成像研究等方面开展工作,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并建立了基于活体肿瘤等病变细胞/组织的原位生物合成荧光和磁性纳米簇探针的肿瘤等重大疾病病灶精确靶向标记与诊治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发表SCI期刊论文两百余篇,获美国专利授权一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0余项,应邀主编英文专著2部,合作出版中英文专著7部;作为第一完成人已获3项教育部和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与自然科学奖。


3BFEF

万 瑛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陆军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入选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018年),重庆市“巴渝学者”,担任第五、六届中国免疫学会理事,第一、二届重庆市免疫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免疫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先后荣获总后勤部科技新星、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育才奖银奖等荣誉。承担多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等省部级课题。近五年在Nature、Immunity、PNAS、Blood等SCI期刊发表SCI论文32篇。获重庆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两项(2018年,排名第3,2005年,排名第3),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一项(2009年,排名第4)。


18839

赵远锦

东南大学教授,博导,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国家优青,江苏省杰青,英国皇家化学会(RSC) Fellow。于2006年获得东南大学临床医学学士学位;2009年到2010年到哈佛大学David A. Weitz 教授(美国三院院士)实验室学习;2011年毕业于东南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2012年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2013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计划;2014年获“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2015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特聘教授,获“国家优秀青年基金”、“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16年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2017年入选“中国新锐科技人物”;2018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RSC)Fellow、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2019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现在的主要研究方向有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仿生器官与器官芯片、微流控等。已发表SCI论文190篇,其中70篇影响因子10以上,论文被引用6400余次(H因子为43);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论文包括Science Robotics; Science Advances5篇); Nature Protocols; PNAS2篇); Adv. Mater.10篇); JACS3篇); Angew. Chem. Int. Ed.2篇); Adv. Funct. Mater.(9篇); Adv. Sci.; Nati. Sci. Rev.; Mater. Horiz.3篇); ACS Nano3篇); Small15篇)以及Chem. Rev.; Chem. Soc. Rev.; Acc. Chem. Res.; Mater. Today148篇,影响因子之和大于1520;研究成果共申请专利75项,授权32项,其中转化2项。


589A5

郭安源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青”获得者(2018),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2)。研究方向为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癌症基因组学。包括生物信息数据库和肿瘤免疫分析方法开发,癌症多组学数据挖掘及调控网络分析,癌症发生发展机制及标志物发现,细胞外囊泡的作用机制研究等。围绕转录因子和非编码RNA建立了一系列有一定国际影响的数据库,其中AnimalTFDBmiRNASNP各被引用300多次。发展了转录因子和miRNA在复杂疾病中的共调控模块和网络研究。开发了基因集的癌症多组学分析平台GSCALite、特异表达基因工具SEGtoolT细胞丰度预测方法ImmuCellAI、癌症细胞系鉴定方法CCLATCR丰度预测方法CATT等。发表论文70余篇,总引用5000余次(google)。近5年来以通讯作者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Cancer Research、Cell Reports、Theranostics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近30多篇,包括多篇ESI高被引论文。担任系统生物学分会、医药生物信息技术分会、中国抗癌协会非编码肿瘤标志物分会肿瘤测序与大数据分析专委会等多个协会委员、常委等。


527D0

张智红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现任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生物医学光子学功能实验室主任。研究方向为免疫光子学。针对免疫反应可视化研究的重大需求,发展多分子并行检测、活体靶向标记和多层次光学成像新方法,实现了活体免疫反应微环境中多细胞间相互作用、免疫细胞运动行为及其功能的动态成像研究。建立的免疫光子学新技术新方法已应用于肝脏免疫、肿瘤免疫、皮肤免疫和神经免疫的活体可视化研究。在Nature Communications、eLife、Autophagy、Angew. Chem. Int. Ed.ACS NanoSCI期刊上发表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SCI论文40多篇。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8项、美国和欧洲发明专利各1项。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Bioconjugate ChemistryProgress in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等期刊的编委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