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顾问委员会

荣誉主席

wqd

吴启迪 博士

教育部前副部长
同济大学前任校长
      吴启迪,女,汉族,19478月生,浙江永嘉人,中共党员,19703月参加工作,苏黎世联邦高等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教授。现任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1965年至1970年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学习。1970年至1975年云南省电信局电信器材厂技术员。1975年至1978年北京电子工业部标准化研究所技术员、助理工程师。1978年至1981年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硕士研究生。1981年至1986年苏黎世联邦高等工业大学电子工程系自动化研究所访问学者、博士研究生。1986年至1993年同济大学教师、副教授、教授;系副主任、研究中心主任、校长助理。1993年至1995年同济大学副校长。1995年至2003年同济大学校长。20036月任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第七、八届上海市市委委员(至2003年)。第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

主席

lpg

李培根 博士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培根,1948年生,湖北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1981年在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赴美国留学,1987年在美国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获得博士学位后回母校工作。
      长期从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领域的教学及科研工作。 在本单位主持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的研究与开发,已形成国内具有自主版权的CAPP主导产品。2001年分获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组织领导的制造业信息化服务网站e-works,已商业化运行,成为国内访问量最大的同类网站之一。早在1982年,就在理论上提出以卡尔曼滤波方法进行精镗孔尺寸预测补偿控制,并提出改进的维纳滤波方法。近年来,他又领导课题组对此进行了实用化研究。
      目前还担任国家863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教育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副校长,20053月起担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副主席

bc

布立顿·强斯 博士

生物物理、物理化学和放射物理学荣休教授
美国科学院院士
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
美国哲学学会会员
      布立顿·强斯博士生于1913年。1940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物理化学博士,1943年获剑桥大学生物学和生理学博士。他现任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和美国哲学学会会员。从17岁获得第一项美国专利开始,他发表了4000多篇论文或专著,被引用超过万次,被誉为20世纪最多产的科学家之一。
      在二战期间,他致力于发展雷达定位装置,为防空火炮系统提供精确的距离信息。在MIT辐射实验室他被任命为接收器精密电路研究组组长,并被选入筹划指导委员会。1945年他升任辐射实验室李-霍沃斯室副主任。他曾担任艾森豪威尔总统的科技顾问。战后,强斯到斯德哥尔摩重新投入战前就开始的酶-底物问题的研究。他和Theorell(瑞典生物化学家, 曾获1955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采用所发明的停-流装置首次鉴定并跟踪辅酶,证明无辅酶时不会发生酶-底物反应,这一过程被称为Theorell-Chance机理。50年代早期,强斯的注意力从经典化学转移到功能有机体的生物化学。阐明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的调节是他最重要的发现之一,相关成就被写入《生物化学》教材。
      70年代末,他与同事展示了第一例整体器官的核磁共振波谱(MRS)80年代早期,他与同事又首次展示了人的MRS。强斯曾经成功地用光谱学研究完整细胞器,这促使他积极推动用光学方法研究活体组织。在体核磁共振波谱的飞快发展预示着深层组织光谱和光学成像的发展。强斯一如既往地在这些新领域的发展中起着核心作用。
      强斯是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大师,但其科学贡献并不局限于一个特定的学科,而是涉及电子学、临床医学、生物学和物理学等多个学科。
      强斯博士酷爱航海运动,曾获得1952年奥运会帆船冠军。

fdx

冯达旋 博士

台湾清华大学资深副校长 
      冯达旋博士1972年于明尼苏达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并任卓克索大学的M. Russell Wehr特聘首席教授、曾于1998-2000年任500强公司SAIC(科学应用国际公司)副总裁,2001-2007年任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副校长,2007-2011年任台湾成功大学资深执行副校长。25年来他致力于核物理、量子光学和量子混沌学的研究。共计发表180多篇学术文章,编写20多本书籍。正是由于冯达旋博士在以上研究工作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1996年,他获得了美国物理学会荣誉会士、台湾中原大学“友谊奖”等荣誉称号。他担任了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大学、三峡大学、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所、华中科技大学等十二所中国大学的名誉/客座教授。2007年,被香港李嘉诚基金会委任为汕头大学董事。
      2006年底,策划在武汉华中科大成立了Britton Chance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中心国际顾问委员会,受到全球关注。2009年湖北省授予2009年度湖北省“编钟奖”,为对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
      2005-2007年,冯博士被选为Cellstar公司董事。2007年冯博士被任命为美国Aurora Technologies公司技术咨询委员。2010年马来西亚国油大学(Universiti Teknologi PETRONAS)委任为学术咨询委员。 

成员

sb

悉尼·布雷纳 博士

2002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得主
美国伯克利分子科学研究所创始人
      悉尼布雷纳博士是当代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先驱科学家之一,19271月出生于南非,在约翰内斯堡的威特沃特斯兰大学接受了高等教育(医学与科学)。随后他赴牛津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1952年留在物理化学实验室工作。在短暂返回南非之后,他于1956年进入剑桥的卡文迪斯实验室MRC部工作,随后该实验室发展为剑桥分子生物学MRC实验室,19791987年布雷纳博士担任了该实验室主任。1987年任分子遗传学MRC部主任,1992年退休。现在是美国加州萨克生物研究所的研究教授。
      布雷纳博士目前致力于脊椎动物基因组的结构和进化研究。他在该领域的工作为分析基因序列提供了新方法,使人们对脊椎动物的进化有了新的理解。布雷纳博士众多著名的发现之一,是确定了信使RNA的存在并阐明了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的排列机制。他还率先研究了线虫这一现今广泛用于遗传学研究的模式生物,对线虫的研究揭示了衰老、神经细胞功能和控制细胞死亡或凋亡的机理。
      布雷纳博士荣获2002年诺贝尔医学奖。他是美国皇家学会会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71Albert Lasker医学研究奖获得者。

cly 

陈雷应 律师

盖茨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兼亚洲事务部主席
      陈雷应在代理亚洲技术型大公司方面已经形成一套独到的经验,以解决美国境内的法律需求。他主要代理蓝筹股的技术公司和小型快速增长企业。他目前的客户包括科技工业先锋的亚洲公司,包括年收入达到几十亿美元的半导体、显示仪器和通讯系统等领域的公司。
      陈雷应为客户提供IP战略、采购、许可谈判、专利权的IP诉讼等关于专利、商业机密、版权、商标专用权、不公平竞争和许可纠纷等服务,以及技术商务在国际事务方面的常规顾问服务,包括在全球范围内寻求IP保护、与海外合伙人建立合资公司等等。
      陈雷应多次访问亚洲,在多个海外市场被公认为技术型行业的顶级国际律师。他经常应邀在亚洲发表各种演讲,尤其是高新技术相关的议题。例如最近,他受邀在深圳举行的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中,作为特别嘉宾发表演讲。此外,他还受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办公室邀请,作为主要演讲者参加在杭州举行的首次国家知识产权培训研讨会,而且他是其中唯一一个驻美国的IP律师。到K&L盖茨律师事务所旧金山办事处之前,陈雷应工作于德克萨斯州达拉斯,活跃于当地的技术团体,他是MetroChips和达拉斯技术联盟的创建人之一。此外,陈律师还一直致力于公益服务。最近他帮助诺贝尔奖获得者阿兰麦克迪尔米德博士为Global Research Excellence(一所致力于推广研究成果和科学家的国际协作的国际性非赢利机构)创办了麦克迪尔米德研究所。

cj 

程京 博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
清华大学教授
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程京博士1992年获英国史查克莱大学司法生物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研究助理教授、Nanogen公司首席研究员和Aviva Bioscience公司技术总监。主要从事DNA芯片、蛋白芯片、细胞芯片和芯片缩微实验室的研究开发和在疾病诊断、食品安全检测、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研究。他现已获国外发明专利18项、中国专利19项,发表SCI论文70余篇。1998年在Nature Biotechnology发表封面文章,介绍世界首个“芯片实验室”。这一工作还入选当年Science杂志评选的十大科技突破。回国后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关于生物芯片的专著Biochip Technology。曾获Nanogen公司颁发的杰出成就奖NanoGrant(1999)、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2003)、中国青年科技奖(2004)、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2004)、北京市科技二等奖(2005)、中国专利优秀奖(2006)和发明创业奖(2006)

zhsg 

郑何淑圭 女士

美国奥罗拉影像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相关链接

      郑何淑圭女士是美国奥罗拉影像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该公司致力于开发专为乳房成像设计的、全世界唯一通过FDA认证的三维对称螺旋磁共振成像系统,开创乳腺癌诊断和治疗的技术革新。
      出生于台南市的郑何淑圭女士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毕业后进入洛杉矶盖蒂石油公司担任分析师,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先后进入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主要从事医药科技公司投资业务。凭借着敏锐专业的国际化商业头脑,她在医药公司行业渐有名气,九十年代更应邀成为白宫出口政策方面的顾问。
      郑女士现任爱可瑞股份有限公司(纳斯达克代码:ARAY)和Trylon有限公司董事会成员。爱可瑞(Accuray)是放射外科领域的全球领导者。它的射波刀系统是全球唯一的机器人放射外科手术系统,能够精确治疗全身任何部位的肿瘤。郑女士还兼任肯尼思o施瓦茨中心(简称SKC)的董事。SKC是总部设于波士顿麻省总医院和塔芙茨医疗中心(简称TMC)的非营利性机构。而TMC是塔芙茨大学医学院的附属医院,是波士顿最好的学术型医疗中心,拥有450余名医生。
      郑女士自20037月起担任奥罗拉麻省北安多弗总部的首席执行官。为了全身心致力于公司发展,她从加州搬到麻省居住。郑女士与丈夫郑栋勤博士结婚29年,育有一子一女。

 

钱煦 博士

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Y.C. Fung生物医学工程特聘教授
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总校教授
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医学院、艺术暨自然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钱煦院士集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医学院、艺术暨自然科学院“四大院”院士于一身,当今世界仅六人获此殊荣,而钱院士是唯一的华裔。钱煦院士拥有台湾大学医学博士和哥伦比亚大学生理学博士学位,1958年加入哥伦比亚大学执教,1988年加盟加利福利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1991年起至今任加利福利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工程研究院院长,并且是1994年创立的生物工程系的创始主任。该系被美国新闻评为全美生物工程研究生专业第二名。
      钱煦院士自2003年起担任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主任委员至今,并于2006-2008年担任该会主席。他于1980-1981年期间担任微循环学会主席,1990-1991年期间担任美国生理学会主席。他是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的创始院士,为该院的目标与使命的规划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并于2001-2002年期间担任该院主席。钱煦院士还在1992-1993年期间担任美国实验生物学学会联合会的主席。他还是2005年举办的第35届国际生理科学联合会大会的主席,并于2005-2008年期间任国际生物流变学学会主席。
      钱煦院士的研究领域包括机械力对基因表达和信号转导的影响、分子/细胞/组织生物工程、生理和病理状态下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动力学研究。他是血流血压对血管影响研究方面的专家,其研究成果提高了动脉硬化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 

zjw 

朱经武 博士

美国休斯顿大学物理学教授、首席科学家
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暨自然科学院院士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68年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曾担任多所机构的顾问及客席研究员,包括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阿岗国家实验室及杜邦等。 现任美国休斯敦大学天普科学讲座教授、物理学系教授及德州超导中心行政总裁。
      朱教授在高温超导的研究取得较大成就。他成功地发现了新超导材料,将超导温度提高至摄氏零下180度,超过了液态氮的温度(1987)。曾发表逾530篇学术论文。是美国科学院、美国人文及科学学院、台湾中央研究院、发展中世界科学院院士及中国科学院、俄罗斯工程学院海外院士。获美国国家科学奖国际新材料奖、自由基金会国家奖及工程界最崇高的约翰弗里茨大奖。

ac 

齐揩华 博士

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以色列海法工学院医学研究院杰出研究教授
相关链接:科学网--科学真正价值有待时间检验
      齐揩华于1947年出生于以色列海法。1970年在“Hadassah”获得理学硕士学位,
1975年在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医学院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81年在以色列工学院获得生物化学专业的理学博士学位。在以色列工学院,齐揩华作为研究生与Avram Hershko博士一起,通过研究细胞中调节蛋白质降解和循环利用的机制,发现了非常重要的泛素-蛋白体酶途径。他们证实了泛素与靶蛋白共价结合之后启动了蛋白质的降解信号。他们纯化了泛素缀合酶,并阐明了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在细胞内泛素系统会降解异常的蛋白,并提出多泛素化功能可作为识别信号启动特异的下游蛋白酶,从而降解底物蛋白,释放可重复利用的泛素。多年来的研究已证实,泛素介导的蛋白降解是调节基本细胞活动(包括细胞周期、转录调节、生长与发育、分化、凋亡、受体调制、DNA修复、以及细胞质量控制的维持)的重要环节。由于泛素系统具有众多的靶向底物蛋白,并参与多种细胞活动,因此,该系统与许多恶性的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理密切相关也就不足为奇了。这项研究使得一些制药公司开始着手研制基于发病机理的药物,一种抗癌药物已经成功上市,还有更多的药物尚处于试验阶段。研究生毕业后,齐揩华博士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位于剑桥的Whitehead学院与Harvey Lodish博士一起进行博士后研究(1981-1984)。在此期间,他研究了受体介导的内吞机制,阐明了细胞摄取铁离子的机制是经由转铁蛋白受体介导的。同时,他继续独立进行有关泛素的研究工作,研究泛素系统高特异性高选择性地识别蛋白质底物的机制。1984年他回到以色列后,在海法工学院医学系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继续在这一领域深入研究并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研究了泛素介导的对转录因子和生长促进因子(p53, Myc, MyoD, Fos NF-?B)的调节。由于齐揩华博士在阐明泛素-蛋白酶体途径中的核心研究工作, 他与Avram Hershko博士和Irwin Rose博士同时被授予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在此之前,2000年他分享了在生命科学及医学领域享有第二声誉的Albert Lasker奖,2003年获得由以色列州授予的最高荣誉奖Israel Prize。集众多荣誉于一身,齐揩华博士目前是以色列科学院院士、梵帝冈教皇科学学会成员、以及美国哲学学会成员。他还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asd 

史蒂文·达姆斯 博士

阿尔弗莱德E曼 生物医学工程基金会主席兼CEO
      史蒂文.达姆斯博士从2005年起担任
Alfred E. Mann生物医学工程基金会主席兼CEO,在美国的名牌大学监督创办了12-15个新的生物医学产品商业化促进研究所,启动经费均在1.5-2亿美元。这些Alfred E. Mann生物医学发展研究所主要致力于跨越“死亡之谷”的慈善之桥,为大学持有的发明专利增值,使其最终商业化,达到更快地为病人提供新的治疗和医疗设备的目的。达姆斯博士也是生物化学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他曾任圣地亚哥州立大学(SDSU)的化学和生物化学教授(1972-2006),曾任SDSU分子生物学研究所创始主任(1974-1992)、SDSU生物/制药与生物仪器发展中心主任(1996-2006)、加州大学系统里的23个校区中的生物技术研究计划的执行主任(1987-2005)。他在一些侧重于研究和发展的研究所、基金会、生物技术贸易集团和组织中担任董事职务,包括生物技术产业组织(BIO)董事会、BIOS新兴公司部门、和生物技术中心/BIO美国理事会(主席)。他是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国家材料顾问委员会、国家科学与工程学院、和医学研究院的生物医学工程材料与应用圆桌会议成员。他也是国家科学与工程学院高校-产业示范合作伙伴和联邦示范合作伙伴成员。20088月,他被任命为新成立的拥有24个成员的联邦新兴技术与研究咨询委员会的商业部长,负责评价新兴技术和推荐给政府。他负责在技术转化、研究转移、和生物医学创新周期的前商业化阶段解决复杂问题,任职于一些美国国内和国际的委员会和专门问题小组,解决学术-生物、药物、医学设备的工业接口问题,促进学科间和交叉学科的研究、研究转移、发展转移、经营和评价知识产权和风险慈善。

sg

史蒂文·古德曼博士

纽约上州医科大学科研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授、儿科教授
Experimental Biology & Medicine主编
解剖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生物学主席协会前会长
      史蒂文·古德曼博士
1976年从圣路易斯大学医学院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现任纽约上州医科大学科研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授和儿科教授。
      古德曼博士在生物医学的多个领域都有开创性的研究。他发现了非红系细胞的血影蛋白,确定血影蛋白在突触传递中的作用,阐明了不可逆镰状细胞的分子基础,并且最近正致力于红细胞蛋白质组及其在镰状细胞疾病中如何变化的基础研究。他过去
30余年的工作在细胞生物学,血液学和神经科学中开拓了很多新的研究领域,也因此被提名候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古德曼博士是解剖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生物学主席协会的前会长。该协会聚集了美国、加拿大和波罗黎各地区所有大学或学院中涵盖解剖学、神经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学科的研究所的主席或主任。
      古德曼博士目前是
Experimental Biology & Medicine期刊的主编,同时还是其他四个期刊的编委。他编写的教科书Goodman’s Medical Cell Biology已经发行到第三版。

bh 

贝烈炜 博士

新加坡国立大学副校长
      贝烈炜博士在牛津大学获得文学学士(一等荣誉)和哲学博士学位,并获伦敦大学科学博士学位。赴新加坡之前曾是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医学生物化学教授,同时也是抗氧化剂和神经退化疾病研究中心联合主任。
      他是加州大学前任内科医学与生物化学研究教授,同时也是李斯特研究所生物医学研究员。贝烈炜博士已被科学信息研究所(SCI出版商)评选为国际生物学与生物化学领域最具影响的科学家之一。
    贝烈炜博士目前的研究方向包括分子营养学,特别是抗氧化剂在人类饮食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在主要的神经退化疾病中神经细胞损失的机制。
    他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
300多篇学术论文,担任四个期刊的编审、并出任几个期刊的编委,由他所著并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生物学和医学中的自由基》被公认为是全世界相关研究领域的权威参考资料。

jh 

约翰·哈特 博士

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脑康复中心医学科学主任、特聘首席教授
系统生物学Cecil Green首席教授、脑与行为科学教授
      约翰·哈特博士现任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
Jane and Bud Smith特聘首席、系统生物学Cecil Green首席教授和脑康复中心医学科学主任,同时担任德克萨斯西南医学中心(临床)神经病学及精神病学教授。哈特博士是国际上最早探索人脑是如何存储和获取知识,即研究认知科学领域中与语义记忆相关的首要科学家之一。通过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PNAS(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了四篇有关语义记忆时人类神经是如何存储和提取的研究报道,他所在的实验室研究的“语义记忆的混合神经模型”已是公认的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主要模型之一。
      近来,他主要的工作是将以上发现用于提前诊断和治疗成人和儿童语义记忆方面的损伤情况。哈特博士还是美国行为与认知神经病学会主席、行为神经病学分会主席,这些组织是由研究与年龄相关的认知、记忆、认识和痴呆等内容的神经学家们所组成。

agm 

艾伦·麦克德尔米德 博士

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詹姆斯·冯阿科技特聘教授
      艾伦·麦克德尔米德教授1927年出生于新西兰,
1953年于美国维斯康星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55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获第二博士学位。1955年加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从1958年开始任终身教授,并任该校的Blanchard化学教授。麦克德尔米德于20028月加入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担任James Von Her科学技术特聘首席。
      麦克德尔米德与艾伦·黑格和白川英树因其在导电聚合物领域的开创性贡献获得
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
      麦克德尔米德一生发表了约
600篇科学论文,获得了20项专利。曾获得过多项美国和国际奖及荣誉称号,是美国科学院与工程院的院士。20072月,麦克德尔米德于费城去世,享年79岁。

sgr 

乔治·瑞达 爵士

新加坡科学技术研究局生物成像联盟主席
生物医学研究委员会生物医学科技组副主席
      乔治·瑞达爵士获牛津大学默顿学院物理无机化学博士学位。现任牛津大学生理解剖与遗传学系教授、系主任,新加坡代谢医药研究中心科研主任,新加坡艾尔斯塔生物成像联盟主席。曾任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执行主席
(1996-2003)、牛津大学分子心脏病学名誉教授、英国国家癌症研究中心主席(2001-2003)2006年牛津大学重新聘请他为生理解剖与遗传学系教授兼系主任。他目前是新加坡科学技术研究局生物成像联盟主席和生物医学研究委员会生物医学科技组副主席。
      他的研究领域包括:酶调节,生物能学以及心脏病相关的生物化学。早年研究用于细胞膜与酶结构和功能测量的荧光探针。随后,其研究兴趣为用核磁共振研究生物系统。在
1974年他发表了国际上第一篇利用磷元素标记、借助核磁共振研究组织代谢的论文。1981年他发表了这一技术的第一例临床应用。他的卓越工作促成了国际上第一个临床磁共振谱研究中心的成立。
      瑞达爵士
1980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士,1998年当选医学科学院创始者院士。另外,他于1993年被授予英国巴斯爵士称号,2000年被授予骑士称号。

rzh 

饶子和 博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
南开大学校长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长
      饶子和院士
1989年于墨尔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清华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
      主要从事与重大疾病或重要生理功能相关的蛋白质三维结构、功能以及蛋白质工程与创新药物的研究。系统地表达出
200多个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重要蛋白质,解析出50多个重要蛋白质的结构,在包括Cell, Nature, PNAS, JMB, JBC, JACS等国际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30篇。饶子和教授于1999年获香港“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2003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srz 

宋瑞珍 博士

台湾成功大学前副校长、医学院前院长、心脏科教授
      研究领域为心脏血管疾病和心电生理。
1968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医学院,退役后随即出国深造。1975-1981年在美国迈阿密大学医学院进修,1975-1978年任助理教授,1978-1981年担任医学院副教授。1981-1991年任职于美国加州旧金山大学医学院,1981-1985年为医学院副教授,1985-1991年担任医学院教授,1991-2001年担任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2001年迄今,出任国立成功大学副校长兼医学院院长。宋瑞珍教授,现仍兼任美国斯坦福大学终身名誉教授,台湾国立交通大学生物科技研究所讲座教授,也是心脏内科医师。

bms 

布莱恩·索兹博格 博士

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和生理学教授
      索兹博格教授在哈佛大学获得高能物理学博士学位。上世纪七十年代早期,索兹博格教授发展了许多用于细胞生理学和神经科学的光学方法,带动了光学方法的应用。
1972年,索兹博格与同事发现了第一种标记膜电位的分子探针——部花青电压敏感染料,利用这种染料他们以光学的方法进行了单个神经元动作电位的记录,和多位点的细胞膜电压记录,为神经系统的功能成像铺平了道路。索兹博格教授和同事接着又提出第一种钙指示剂(Arsenazo Ш),为钱永健发明荧光染料和之后数千篇文章奠定了基础。他还作出了其它很多贡献,包括第一次记录到脊椎动物的神经末梢电位,发现这些末梢内的散射光变化,并探测到稳定的内源荧光信号,这些都有助于我们理解动作电位与线粒体活动之间的联系,以及发现神经末梢内超快速的力学“尖峰”。
      索兹博格教授是美国物理学会和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会士,学术兼职还包括伍兹霍尔海洋生物实验室的理事会、普通生理学家学会理事会、生物物理学会的理事会和执行委员会、美国物理学会生物物理学分会执行委员会等。

ads

迪安·雪利 博士

系统生物科学系特聘首席教授、化学教授
德克萨斯大学西南高级成像研究中心主任、放射医学教授
      迪安·雪利于
1971年获得堪萨斯州立大学物理/无机化学博士学位。1994年,获得美国化学学会DFW分会的W.T. Doherty奖,1990年获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校长理事会杰出教学奖。主要研究领域为生物医学磁共振技术,包括13C2H核磁共振在中间代谢研究中的应用,基于镧系元素的核磁共振成像对比剂,生物相应成像对比剂,镧系元素-大环复合体等。

wlh 

汪立宏 博士

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讲座教授
华盛顿圣路易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Gene K. Beare特聘教授
      汪立宏博士于美国休斯顿的莱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任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
Gene K. Beare特聘教授。2006年被中国教育部聘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汪博士现任国际生物医学光学学会
(IBOS)主席,是美国医学和生物工程学会(AIMBE)、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美国光学学会(OSA)和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的会士,是生物医学光学和应用光学国际期刊的编委。他致力于生物医学光学成像研究,在同行评审期刊Nature Biotechnology,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Optics Letters上发表了160余篇学术论文。他撰写了最早的生物光子学教科书——Biomedical Optics: Principles and Imaging. 并且发明了暗场共焦光声显微镜等多种技术。

yfj 

杨福家 博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
中国科学与技术协会副主席
复旦大学前校长
      杨福家,1936
6月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波。195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留校任教。1960年担任复旦大学原子能系副主任,19631965年在丹麦哥本哈根的玻尔研究所进修。19872001年任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所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1999年任复旦大学校长。2001年起至今担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为出任英国名校之长的第一位中国人。

yjq 

姚建铨 博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津大学教授
天津市第十届政协副主席
      姚建铨院士1965年天津大学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国光学学会理事,天津大学激光与光电子研究所所长,南加州大学激光中心客座高级研究员等职。是第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八届民进中央委员,第九、第十届民进中央常务委员,天津市第九、第十届政协副主席,民进天津市主委。
      姚教授是我国著名激光与非线性光学专家,多年从事激光与非线性光学频率变换技术的研究,发展了高功率倍频激光的理论。建立的双轴晶体的最佳相位匹配的精确计算理论,被誉为“姚技术”、“姚方法”。研制的高效固体激光器、可调谐激光器、高效倍频系列激光器等,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发表论文
67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4次。个人获得最高荣誉奖“一级骑士勋章”等殊荣。

zyx 

曾益新 博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
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及肿瘤医院院长 
      曾益新院士主要从事鼻咽癌发病机理及恶性肿瘤的基因治疗的研究,先后在
NatureNature GeneticsCancer Research等国内外权威杂志发表论文200余篇,并担任卫生部规划全国研究生教材《肿瘤学》主编、《癌症》杂志主编及临床医学本科生教材《临床肿瘤学》副主编。承担多项国家863、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科研基金,获得中华医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曾获评教育部“全国优秀骨干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团中央“中国青年科学家奖”。 

zby 

郑宝用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
华为美洲地区总裁
华中科技大学杰出校友
      郑宝用先生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华为美洲地区总裁,华中科技大学杰出校友。他在产品开发方面成绩斐然,主要负责公司产品和市场战略发展的规划工作,在通信技术产品的开发和研制中取得卓著成绩,先后主持华为公司几代程控交换机的设计与开发。在程控交换机、数字微蜂窝和移动通信领域成果显著。曾为国家
S-863计划专家组成员、国家光电子专家组副组长、国家“306”通信项目专家组成员。

zbk

周炳琨 博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清华大学教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前副主席、中国光学学会理事长
      周炳琨,电子工程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1936年生,四川人,195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激光与光电子学专家。现任中国光学学会理事长,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
      长期从事激光器件物理与应用,半导体激光器及应用,半导体激光泵浦固体激光器,掺杂光纤放大器和激光器,光通信单元技术,高速大容量光纤通信技术,交换技术等研究。曾取得“半导体激光泵浦固体激光器”、“单晶光纤生长与器件”、“光纤环形腔及其应用”等多项成果。获国家级、部委级奖
8项,发表论文80余篇,主编《激光原理》获国家优秀教材奖。